氢能火了,犹如前几年的光伏行业。
过去半年,全国各地氢能产业园规划建设,各省市氢能政策陆续出台,布局氢能产业的公司越来越多,氢能相关的研究报告也在频繁推出,氢能相关的展会也多了起来……一场以氢能为支点,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攻坚战已然打响。
从目前资本入局的强度和速度来看,氢能产业即将迎来爆发式的发展。
然而投资热的背后,隐藏着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尚不成熟、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骗补等风险。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等规模企业,抑或是小企业,都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理性进入氢能领域。
机遇巨大
氢能投资的火热,主要基于我国政府对深度脱碳的承诺。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以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第一驱动力。
氢能的应用场景多元,主要包括船舶、氢燃料电动汽车、航空、燃料替代、化工原料替代、氢冶炼、分布式能源等方面。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5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可减排7亿吨二氧化碳,氢气占终端能源总量的份额将达到10%。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规模将达到4000万吨,成为占比最高的制氢方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干勇也曾预测,未来,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达到10%~15%,氢能将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作为终端能源体系的重要主体,并带动形成十万亿级的新兴产业。
尽管以上预测的结果不同,但从长期看,未来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仅在国内市场,按照各大机构的测算,未来20年,氢能源车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市场空间就有千亿元甚至万亿元级别,而目前国内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正是因为政策和下游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近年来氢能领域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氢燃料电池及相关领域投资为850亿元,2019年氢燃料电池产业相关投资及规划资金为1805亿元,2020年,这一数字已达1600亿元。由此可见,投资者对于氢能产业的发展依旧充满信心。
在国际市场,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成员企业共同计划目标,到2025年氢能总投资将增加6倍,到2030年增加16倍。该计划旨在将大部分投资用于资本支出,然后用于并购和研发活动。
谁在进场
面对十万亿级别的庞大市场,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氢能产业链,其中囊括了国有企业、跨国公司和中小型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资委监管的97家央企中,已有至少26家布局了氢能业务。
此外,一些资本也介入氢能产业。近年来,氢能领域的投融资事件逐渐增多,头部企业不断获得大额融资。据氢能产业研究机构香橙会研究院的统计,截至2020年11月中旬,氢能行业共发生31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超15亿元。相比2018年16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超5亿元和2019年24起融资、融资金额约10亿元,增长明显。在资本市场上,氢能概念股票也是风生水起。
就公司而言,涉及碳排放的企业都在纷纷布局氢能,行业也非常广泛,例如传统汽车企业、钢铁企业、能源企业、创业公司等,上述企业涉及氢能产业的环节各不相同。
众所周知,氢能产业链包括氢能端及燃料电池端,链条较长。氢能端是指氢气从生产到下游应用的过程,包括制氢(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氢等)、储氢、运氢、加氢等环节;燃料电池端包括上游核心材料,如双极板、膜电极及密封层等;中游主要是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包括电堆和供气系统;下游则主要是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目前,氢能重点应用方向为交通领域的燃料电池汽车。
对于这些环节,有的企业专注于其中的一个环节,有的企业涉及了多个环节,少数企业则形成了产业链一体化优势。
在制氢方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油、雪人股份、中国石化等均有布局;在储氢方面,中材科技、中集安瑞科、氢阳能源等都有涉及;在加氢方面,国家电投、中国石化、舜华新能源等已经有加氢站的落地项目;在氢能转化方面,亿华通、雄韬股份、神力科技等都有相关的业务;在应用方面,上汽集团、宇通客车、金龙客车等都有氢能相关的车型。其中,汽车企业和燃料电池供应企业热情高涨,很多传统能源企业的加入更是加速推动了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就产业链而言,香橙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投资人调研过的细分领域”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氢储运、空气压缩机、膜电极、供氢系统、阀门管路,比例分别为26.85%、26.39%、23.33%、22.22%、19.44%。
“同行推荐过的项目”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空气压缩机、燃料电池系统,比例分别为23.38%、20.56%、19.44%、18.06%、16.87%。
“听说过的项目”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供氢系统、储氢瓶、燃料电池系统、加氢站、燃料电池电堆,比例分别为47.22%、41.67%、41.47%、41.14%、36.34%。
理性投资
毋庸置疑,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中国的氢能产业必将迎来大发展。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19年版)》的预测,到2050年,氢能在交通运输、储能、工业、建筑等领域将获得广泛使用,氢能产业链产值扩大,将超过10万亿元。
由此可见,未来氢能产业的投资空间巨大。在这个大市场里,每家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来布局。氢能产业里卡脖子的诸多环节,正在成为企业、资本的投资重点,如pem电解槽、双极板、膜电极、储氢瓶、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电堆、空气压缩机、加氢站等。根据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预计3~5年内,上述领域将出现可盈利的商业模式。
从氢能种类看,更多的投资者将目光投向绿氢,主要包括绿氢的制取和使用。
当然,这里有两个前置条件——光伏风电产生的电很便宜,而且消纳存在困难。据此,企业便可以用这些绿电来制取氢气。这其中,最主要的投资主体便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因为它们有着强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势。例如,光伏巨头阳光电源、隆基股份、晶科,风电巨头明阳智能等都已经正式进入氢能领域。
目前来看,上述企业主要投资可再生能源制氢的设备制造,尤其是核心的pem电解槽,然后基于设备制造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优势,制取绿氢。
在国内,氢能全产业链仍处于关键技术初期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可以说,无论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跨界入局,还是新能源车企业的布局,抑或是其他关联产业的企业进入,都将助力氢能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但目前,中国氢能产业面临着三座大山:一是成本问题,二是核心技术及材料问题,三是基础设施的局限。这三点需要投资者特别关注。
高成本是中国氢能产业推广的主要拦路虎。制约氢能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因素,除了车辆的高购置成本,用车成本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高昂的氢气价格。中国氢气成本在氢气售价中的占比达70%。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的数据,目前电解水的制氢成本为3~5元/立方米,仍显著高于化石燃料制氢(天然气制氢和煤制氢成本分别为0.6~1.2元/立方米及1~1.2元/立方米)和工业副产物制氢(焦炉气制氢和氯碱制氢成本分别为1.2元/立方米和1.3~1.5元/立方米)。好在,近年来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在不断降低。据中信证券预计,如果2025年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降至0.30元/千瓦时之内,电解水制氢成本可以降至20元/千克附近,即1.8元/立方米,接近工业副产氢气的最高成本。2030年,若发电成本降至0.2元/千瓦时,则光伏制氢成本有望降至约1.3元/立方米,与化石能源制氢相当。
虽然此轮氢能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技术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关键技术仍有差距,需加速突破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装备,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原始创新能力。其中,核心材料是制约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的短板,某些核心材料严重依赖于进口。
短期内,氢能最大的应用领域仍是氢燃料电池,但当前,加氢站少限制了行业的发展。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国累计建成118座加氢站(不含3座已拆除加氢站),在建/拟建为167座,数量较少。比起建充电桩低廉的成本,建立加氢站则需要动辄过千万元的巨大投入,这也是氢能源汽车乃至氢能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