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系统转型至关重要。专家建议,在不影响能源安全和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从源网荷储多个环节发力,加快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推动能源电力系统碳减排。
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85%,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在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中的占比约为40%,能源电力应在碳减排中作出重要贡献。“能源系统如何转型关键要看电力系统如何转型,”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认为,能源电力系统应向清洁化、综合化、智能化、去中心化转型。清洁化要求化石能源占比下降,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综合化要求横向的冷、热、电、气等多种能源互补互济,纵向的源网荷储联动运行;智能化需要加快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深化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融合;去中心化则是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调运行,能源电力系统整体平衡与分散式微平衡共存。
“如何在保证能源安全供给、经济可承受、不牺牲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的前提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一个约束条件下的优化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安全与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刘强说,把碳中和目标的压力转变为能源产业技术、能源新业态发展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经济实现产业升级的动力,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多位专家建议,从源网荷储多个环节发力,打好“组合拳”,推动能源电力系统碳减排。
在电源侧,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是大势所趋。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院长康重庆认为,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是实现碳达峰的决定性因素,应陆上与海上并举,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在适当的地方发展光热发电技术,并利用光热发电平稳、可控、可调节的特点,助力消纳随机性很强的风电、光伏能源。
“对于煤电的清洁化发展,应加快研究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把绝大部分的碳排放在电厂内收集起来进行利用或封存处理,大幅降低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通过技术进步将成本降低到合理的范围。”康重庆说。
在电网侧,要发挥平台和枢纽作用,提升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水平。康重庆建议,一方面利用跨区跨省电网,进行新能源电力的远距离传输,另一方面用电网实现跨区域的互补和相互支援、互为备用,减少整个电力系统的装机需求,提高系统安全水平。
在负荷侧,改变电力负荷刚性增长方式,让负荷变得“有弹性”“可调节”。“提倡发展能源互联网,以综合能源服务的形式满足用户的能源电力需求。”康重庆说。
在储能侧,推动储能合理配置与高效运营。曾鸣表示,加强储能与源网荷协调规划研究,引导储能合理布局与有序发展,并推动互联网 储能建设,创新储能运营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储能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做好碳中和工作,应充分重视“高碳锁定”效应。“化石能源利用具有投资锁定效应,比如现在建设的燃煤电厂至少40年后才能退役,燃油车生产线也不是一二十年就能收回成本的,峰值越高,将来越难实现碳中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表示,当前需要纠正一种错误认识,认为碳减排峰值越高,留下的发展空间越大,继而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为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碳排放峰值应该尽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并尽早实现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