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将进一步深化。随着现货市场试点工作的推进,市场建设将进入深水区,有三个方面需要慎重考虑和详细设计。一是省间市场和省内市场的关系,二是中长期合约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关系,三是市场交易和电网运行之间的关系。
在整体的市场设计中,需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如何优先保证清洁能源的消纳,促进我国能源的清洁低碳转型;二是如何提高市场透明程度,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建立市场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市场健康持续运营;四是,要搭建完善的电力市场尊龙人生就要博旧版的技术支持平台,高效支撑电力市场建设和运营。
统筹省间与省内交易。一是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路径,应该按照“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市场模式统筹省间和省内交易。所谓“统一市场”,就是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拥有统一的市场框架、运行平台、核心规则,并统一协调运营,促进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统一市场的框架下,由国家和省级交易平台开展运作,分工协作,各有侧重,紧密结合。从省间和省内两级市场定位来看,省间市场主要定位于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促进清洁能源消纳,落实国家能源战略;省内市场的定位是在落实省间配置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省内资源配置,保证省内电力电量平衡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二是理清交易时序,省间交易早于省内交易开展。也就是说先做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再开展省内市场电力电量的平衡。这样的交易时序能够有序衔接省间和省内市场,既能保证国家能源战略的落实,又有利于各地确保电力电量平衡。
三是在结算处理上,以省间交易优先结算,发电侧和用户侧的偏差参与省内偏差考核。统筹中长期交易与现货交易。基于目前电网现有的运行需要和安全约束,可以将中长期合约市场和现货市场的边界设定在实际执行日的前两天,考虑到省间涉及主体多可定适当提前到执行日前三天,中长期合约市场闭市后进入现货市场。省间市场的现货交易可只开展到日前、日内,暂时可不开展实时交易,因为省间市场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资源流动和优化配制,省内市场负责最终的平衡,这套流程也与目前电网运行的状况较为匹配。
目前中长期合约作为金融性合同还是物理性合同,存在较大争论。在市场的起步阶段,个人较为倾向于将中长期合约作为物理性合同来执行。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电力市场还是双轨制市场,计划电量占有较大比例,客观存在电量计划与市场交易之间的衔接。如果把中长期合约作为物理合约,与目前的现状容易衔接,便于市场的平稳起步。另一方面,市场主体习惯性地将中长期合约看作物理性合同,采用物理合约的方式便于市场主体接受,也能较为直观地反映市场主体的意愿。另外,如果中长期交易合约全部转为金融合约,还需要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作支撑,对市场环境、信用体系的要求都较高,市场风险较大。所以,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电力市场初期可采用物理性中长期交易加现货调整偏差的方式,可有效保障市场的平稳起步和市场主体的有效参与。未来,随着市场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成熟,可逐步考虑调整中长期交易与现货交易的关系。
在具体的市场运营方式上,可由电力交易中心提供统一的服务窗口和服务平台,面向市场主体提供市场注册、交易申报、信息发布、交易结算等各类市场交易服务。考虑到电网安全、市场交易的需要,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交易分别由交易中心和调度中心负责组织和出清。这样既能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市场交易的有效开展,又能为市场主体提供统一、规范和高效的服务。
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根据目前可再生能源消纳情况,省间市场可通过跨省跨区交易促进新能源大范围消纳,省内市场应设定新能源全额消纳的合理小时数,超出部分参与市场交易。在电源侧和需求侧分别采取相关措施,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的消纳。
一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建立清洁能源配额和配额指标交易机制,明确各省清洁能源消纳的义务,进一步打破省间壁垒。将清洁能源配额制与指标证书的交易相结合,将消纳义务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二是建立清洁能源强制替代机制,优化输电通道阻塞管理。当清洁能源与国家计划发生冲突,应由清洁能源强制替代国家计划送出的火电并通过发电权交易方式给予一定补偿。
三是在合理确定保障收购利用小时的基础上,鼓励清洁能源超出部分电量进入市场,利用其低边际成本优势实现优先消纳。
四是健全完善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的打捆交易机制,进一步明确各方的责任义务和打捆的具体操作方式,为可再生能源稳定送出提供条件。
五是开拓新能源消纳市场,扩大新能源与自备电厂、抽水蓄能电站抽水电量交易规模。加大电能替代力度,支持电能替代项目打包参与市场交易,开展新能源与蓄热式电采暖等替代电量的交易。
六是完善省间输电价格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消纳的价格机制,研究建立适应全网统一优化的输电价格机制。
提升市场透明开放程度。提高市场公平透明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披露。目前市场主体日益多元、信息种类更加复杂、监管要求持续提升,对电力市场交易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市场交易信息披露要求全面、及时、准确,重点要完善三个框架。第一个是体系框架,包括发布内容、发布时间、组织体系、管理体系,以及支撑体系。第二个是交易信息内容框架,明确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面向市场主体的公开信息、面向特定市场主体、机构等的私有信息,以及市场主体之间、交易平台之间交换信息。第三个是信息发布流程框架,明确信息提供主体和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访问与获取以及信息发布等全过程的分工和规定。
提升市场风险控制能力。目前电力市场主要存在供需紧张风险、市场力操纵市场风险、输电阻塞风险、信用风险以及管制与规制风险等五大风险。
首先是供需风险。由于我国现有的电力市场建设是在电力供需缓和的情况下开展的。当电力供需紧张时,可能会出现电价上涨,将对市场主体的收益造成影响。2017年国网系统售电量增长7.5%,今年预计为5%,但第一季度增速较快。如果售电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部分时段供需紧张的情况。从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供需紧张往往会造成市场建设的停顿。所以,我国的市场基础依然薄弱,需对市场风险提前预判和防控,其中供需风险应是考虑的重中之重。
第二是市场力风险。厂网分开后,我国发电市场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当前我国发电企业所有权集中,不少省的市场集中度指标都达到1800以上,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市场力对市场价格的控制和操作可能会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应通过扩大市场范围,加强对市场力的有效监管,构建合理市场结构,鼓励电力中长期合同,引入电力期货、期权等风险管理工具来削弱降低市力的风险。
第三是输电阻塞风险。与国外成熟的电力市场相比,我国批发电力市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输电阻塞风险更为突出。此外,我国能源供需逆向分布,大规模、远距离资源配置需求突出,电网输电能力与需求相比仍然不足。下一步,应该通过引导市场主体依据通道容量开展交易,建立输电通道使用的和输电阻塞调整的规则,防范输电阻塞对电力市场的影响。
第四是信用风险,变化的市场结构带来了市场主体可能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责任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和价格波动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应建立市场主体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市场主体交易信用评价体系,通过黑名单制度、市场信用评级制度、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第五是管制与规制风险,管制和规制的漏洞可能成为电力市场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未明确各方监管责任,缺少明确的行政、执法程序,市场监管的技术手段不健全,监管机构缺乏约束机制等。需要根据未来市场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梳理相关电力市场监管机构的权责边界,建立健全相应的市场监管手段,开展严谨、专业的市场监管。
加强电力市场技术支撑。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交易平台的构成看,目前基础应用和部分高级应用目前已经全部实现,下一步还将根据市场发展进一步拓展有关应用。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和27家省交易中心依托这个技术支撑系统,实现了交易平台底层的数据的互联互通,包括数据的定义、数据的格式、数据的编码,以及交互的规律等全部保持一致,交易组织、数据提取、分析统计非常方便,有效支撑了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和27家省交易中心的市场运营。